白居易 長恨歌 葉嘉瑩教授吟誦 (普通話)

白居易 (772-846)
字樂天,唐代名詩人,擅寫長詩。其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

詩作背景
這長篇敘事詩寫唐玄宗與楊貴妃,淒美的愛情故事,富有浪漫的色彩。

白居易 長恨歌 共四段:
第一段 相愛之樂
第二段 分離之痛

第三段 長憶之苦
蜀江水碧蜀山青 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迴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霑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子弟白髮新 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 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

第四段 重逢之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 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 九華帳裏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髻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裏恩愛絕 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盡期

葉嘉瑩教授(1924-2024)
詩詞作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私塾調之吟誦
通過私塾或家教,代代相傳之吟誦,有三千多年歷史。雖無固定之音階,但像唱歌地誦讀。

李白 將進酒 葉嘉瑩教授吟誦 (普通話)

李白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寫作背景
詩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後,借酒興詩,抒發懷才不遇,滿腔不平之情。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詩人杜甫合稱「李杜」。

葉嘉瑩教授(1924-2024)
詩詞作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私塾調之吟誦
通過私塾或家教,代代相傳之吟誦,有三千多年歷史。雖無固定之音階,但像唱歌地誦讀。

柳永 八聲甘州 方鏡熹老師主講

柳永 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眸。

柳永,北宋詞人。 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宋仁宗年間進士, 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為婉約派代表人物。

八聲甘州,詞牌名。 全詞共八韻,所以叫“八聲”。 詞分上下兩曲,上曲寫景,下曲抒情。

「俚不傷雅,雅不嫌俗。」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眾名姬春風吊柳七》

溫庭筠《夢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州。

方鏡熹老師評:「俚不傷雅 柳耆卿

 

淺談對聯 方鏡熹老師主講

對聯
作對聯,說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這是錯誤的見解。
因為漢字只有實字、虛字、半實字、半虛字、和至虛字等。
中國對聯除了齊整之美,聞一多說還有建築之美。

李白 送友人 方鏡熹老師主講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詩人杜甫合稱「李杜」。

談中國哲學和宗教 訪問陳耀南教授

中國哲學的流派甚多,為何儒道兩家影響最深呢?
漢初後,中國哲學歸納為各家各派,當時以儒道為主,所謂儒道互補。儒道內涵豐富,解決人生問題較多,其他各家沒有較好的解答。所以無論深度和廣度,儒道兩家為最。

儒家最能從正面,面對人生解決問題,提出一套制度。道家從反面,作從旁幫助,但沒有擔當,未能解決問題。儒家非常廣泛,讀書識字、文獻文章、政治管理、哲學道理、人生歸宿。儒家範圍廣,適應能力強,要應付問題多,不足之處亦多,但貢獻很大,若沒有儒家,中國文化不堪設想。道家提醒大家,不要執著,不要只向前衝,要看相對之事。所以儒道兩家是最重要的宗派。

中國本土的宗教,為何沒有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宗教? 亦都沒有成為世界級的大宗教呢?
宗教信仰是人生的歸宿,誰創造天地萬物? 什麼樣的秩序?

道教始於燕齊方士,在河北山東近海,人對着大海,想像力豐富。古人對生命不可掌握,天地變化難以解釋,從原始信仰演變為民間道術。中國民間信仰融合成為道教,道教與道家不同,道教是中國土產的大宗教。

東漢初年,佛教從印度傳入,在中國發揚光大,中國成為佛教的第二故鄉。因佛教源於印度,所以非本土宗教。佛教傳入後,民間信仰與佛教競爭,因此吸收佛教理論,和繼承儒家倫理。並融合墨家尚天、陰陽五行等,集成為道教。道的範圍甚大,重視肉體生命,在世福利及死後事情。與佛教競爭近兩千年,中古以後漸漸合流。現時民間信佛,實是佛道合流的民間信仰。道教非世界級宗教,信徒多是中國人。

為何中國沒有世界級宗教? 也許是天意,但可從歷史立場分析。中國雖大人口雖多,主要信仰是外來,現在世界大宗教,都是跨國跨民族。三個世界級大宗教: 佛教、伊斯蘭教、和信徒最多基督宗教。世界宗教關心普世性問題,經得起時代考驗,可安慰人心,有思想的餘地,令人安身立命。

基督教原屬猶太教,耶穌基督影響甚大,由後繼者使徒保羅,把信仰傳到希臘,不局限於猶太人的傳統律法。基督教說出普世人得救的辦法,加上歷代信徒的努力和真正啓示,信徒願意冒險犯難,犧牲身家性命財產,冒求傳教直到地極,因而成為世界宗教。

中國沒有這種信徒,又沒有這樣條件,中國在東亞大陸,半封閉式以農立國,對外航海並不發達,沒有魄力到處傳教。歐洲注重航海,海岸綫長航海發達,其後工業革命興起,發現新航路新大陸,把宗教廣傳到世界。伊斯蘭教在西亞努力傳教。

佛教源於印度北部,結合印度南部信仰,演變成為佛教密宗,是跨國的跨民族的。佛教處理的問題是許多人關心的,其深度其廣度是令人心向往。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中國發揚光大,成為最普及宗教。中國最大宗教是佛教,土生土長的是道教。

儒家思想是,倫理教化,非嚴格意義的宗教,但有若干宗教功能。崇拜祖先尊重老師,重視人倫道德,有規範令人遵從,重視祭祀祖先,有若干宗教功能。信其道理令人,心安理得,心平氣和,是廣義的宗教。

陳耀南教授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台灣教育部審定正教授,南洲國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