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對影分爲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白居易 (772 — 846)
字樂天,唐代名詩人,擅寫長詩。其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
陳耀南教授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台灣教育部審定正教授,南洲國學社。
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對影分爲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白居易 (772 — 846)
字樂天,唐代名詩人,擅寫長詩。其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
陳耀南教授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台灣教育部審定正教授,南洲國學社。
馮延巳 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
樓上春山寒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一晌憑欄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
寫作背景
一首閨怨詞,寫癡情女子對不歸男子,既懷怨又難割捨的感情。
馮延巳(903-960)
南唐詩人。三度入相。其詞多寫閒情逸緻辭,文人氣息甚濃。
葉嘉瑩教授(1924-2024)
詩詞作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私塾調之吟誦
通過私塾或家教,代代相傳之吟誦,有三千多年歷史。雖無固定之音階,但像唱歌地誦讀。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爲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詩作背景
詩人長期貶謫,移任和州,經西塞山,三國東吳軍事要地,觸景生情感而賦詩。
劉禹錫 (772 — 842)
字夢得,中唐文學家哲學家。與終生好友柳宗元,一同登第做御史,加入王叔文集團,輔佐唐順宗改革。半年內順宗病廢,太子唐憲宗即位,一同長期被貶謫。
陳耀南教授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台灣教育部審定正教授,南洲國學社。
西湖詩詞名句
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董邦達(1699 — 1769)
以山水畫聞名,水墨疏淡,設色淡雅,用筆輕柔。與董源、董其昌合稱「古今三董」。
題跋 清高宗
昔傳西湖比西子。但聞其名知其美。夷光千古以上人。豈有真容遺後世。(小字。叶)未見顔色貴耳食。浪以湖山相比擬。湖山有知應不受。髯翁何以答吾語。(小字。叶)吁嗟吾因感世道。臧否雌黃率如此。豈如即景寫西湖。圖繪真形匪近似。歲維二月巡燕晉。留京結撰親承旨。歸來長卷已搆成。儼置餘杭在棐几。十景東西鬪奇列。兩峰南北争雄峙。晴光雨色無不宜。推敲好句難窮是。淀池水富惜無山。田盤山好詘於水。喜其便近每命遊。具美明湖輒遐企。北門學士家臨安。少長六一烟霞裏。既得其秀忘其筌。呼吸湖山傳神髓。此圖豈獨五合妙。絶妙真教抜萃矣。明年春月駐翠華。親印證之究所以。庚午立夏前二日御題。
摘錄自: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蘇軾《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寫作背景
杭州太守陳述古,將罷任離杭前,宴客於有美堂,左眺錢塘大江,右瞰西湖美景。應陳襄之請,蘇軾即席賦此詞。
蘇軾 (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詞風豪放,個性鮮明,筆力雄健,想像豐富奇特。
陳魯慎(1912-2015)
廣州國民大學、香港廣大書院、聯合學院、能仁書院、珠海大學、德明書院等擔任中文系教授達卅年。講授古典文學。享壽104歲。
蘇軾 (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詞風豪放,個性鮮明,筆力雄健,想像豐富奇特。
蘇軾《定風波》
序言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寫作背景
蘇軾謫居黃州,與友春遊,風雨忽至,即景而作。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寫作背景
詞人謫居黃州,生活艱苦,內心寂寞,寫詞表達孤高心境。
簡鐵浩(1938-2020)
廣東南海人,生於香港。資深教育工作者,曾任職徽遠英文書院等中學校長。擔任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節協會大會顧問達25年,編著朗誦研究論文集。
私塾調之吟誦
通過私塾或家教,代代相傳之吟誦,有三千多年歷史。雖無固定之音階,但像唱歌地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