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古中國春秋時期中原各國的歷史,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68年,共255年的歷史。《左傳》長於敘事,富於情節和故事性和戲劇性,善於描寫細節。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世稱“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散文家,曾任鲁國史官。相傳著左傳。
單周堯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特聘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前副校長,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前主任。
左傳
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古中國春秋時期中原各國的歷史,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68年,共255年的歷史。《左傳》長於敘事,富於情節和故事性和戲劇性,善於描寫細節。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世稱“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散文家,曾任鲁國史官。相傳著左傳。
單周堯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特聘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前副校長,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前主任。
李白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詩作背景
詩人造訪摯友孟浩然不遇,寫此詩以表達敬仰及遺憾之情。詩作質健豪邁,意蘊深長。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詩作背景
應為李白中年期送别之作。詩人透過環境刻劃,氣氛渲染,表達惜别之意,深情婉轉,餘韻悠長。
李白 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覇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詩作背景
宋代邵博始稱此詞為李白之作。詞中描繪女子思念爱人之情,意境開闊,氣韻沉雄,凄婉流麗。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多變。
何叔惠(1919-2012)
號薇盦,廣東順德人。著名詩人及書法家。創設鳳山藝文院,著有薇盦存稿。
私塾調之吟誦
通過私塾或家教,代代相傳之吟誦,有三千多年歷史。雖無固定之音階,但像唱歌地誦讀。
李白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千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詩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三年,詩人被賜金放還,日後借酒興詩,抒發懷才不遇,滿腔不平之情。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多變。
梁立勳
師事何叔惠老師,前香港中學中文科主任,多倫多文華藝術節朗誦比賽評審。
私塾調之吟誦
通過私塾或家教,代代相傳之吟誦,有三千多年歷史。雖無固定之音階,但像唱歌地誦讀。
吟誦者師事何叔惠老師,吟誦時見其流派特色,亦自有面目,足見吟誦藝術之自由度及靈活性。
辛棄疾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
小序
陳同父自東陽來過余,留十日。與之同游鵝湖,且會朱晦庵於紫溪,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余意中殊戀戀,復欲追路。至鷺鷥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乳燕飛》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千里一笑。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殘雪。要破帽、多添華髮。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疎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鴈(同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寫作背景
這首追憶與陳亮的交會與抒發別情的詞作。辛棄疾寫了這首《賀新郎》,兩人往返唱和,各自寫了三首,詞中所寫抗金的思想。
辛棄疾 (1140-1207)
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詞風多樣,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
楊雲萍教授(1906-2000)
原名友濂,作家、歷史學者。國立臺灣大學、東海大學等擔任歷史學系教授凡三十年。
葉嘉瑩教授(1924-2024)
詩詞作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論語 雍也第六篇第十二章
冉求曰:「非不説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陳耀南讀孔子》陳耀南著 譯文
冉求說:「不是不喜老師的道理,只是實行的力量不夠。」孔子說:「(真正)力量不夠的人,是走到半路才停歇,現在你(根本沒有努力過·就)自己先畫界限了!」
說,即「悦」;女,即「汝」。
陳耀南教授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台灣教育部審定正教授,南洲國學社。
「筆歌墨舞」中國傳統書畫
黃兆漢教授「即席揮毫」示範表演:畫三幅、書法三幅。
畫:「雄雞翠竹」、「牡丹蜜蜂」、山水(指頭畫)。
書法:草書「壽而康」、行書「慈悲喜捨」、草書「龍飛鳳舞」
黃兆漢教授簡介
1941年出生。原香港大學中文系正教授。現任澳洲中國藝術協會會長。從藝過程:
1949 —— 學畫於李鳳公老師(1884-1967)
1950 —— 學畫於梁伯譽老師(1903-1979)
1951 —— 參加「梁伯譽師生畫展」,第一次作「即席揮毫」表演
1950 —— 中期老師:鮑少游先生(1892-1985)、劉秉衡先生(1915-2003)
1980年代 —— 饒宗頤教授(1917-2018)、劉海粟教授(1896-1994)
1970年代中期,開始於澳洲首都坎培拉(Canberra)教畫,第一位學生是一位澳洲女士。至今差不多有50年的教畫經驗。期間亦開過差不多20次畫展。簡言之,
畫畫經驗:超過70年,
教畫經驗:50年,
畫展經驗:差不多20次,
示範經驗:不少於40次(自1951年起)。
「即席揮毫」的基本要素:
1. 藝 — 藝術、技術、技巧
2. 膽 — 夠膽色、有勇氣,因為要在眾人之前表演;「藝高人膽大」!
3. 定 — 《大學》說:「止→定→靜→安→慮→得」。
定 — 鎮定 故「定」可以控制自己情緒、時間→完成作品,甚至可以控制觀眾的情緒。
常言「大膽落筆,小心收拾﹗」即「膽」與「定」的問題。
「藝高人膽大」:不一定對,因為:
(1) 不習慣在眾人前畫畫;即「膽怯」。
(2) 技法不夠純熟、漂亮、驚人,或不能討人好感;沒有鎮人之氣慨,技法太弱;或人工化太多,不夠大方,諸多做作,無自然之美等等。
黃兆漢
原香港大學中文系正教授。現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藝術文化發展中心名譽顧問、中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特邀研究員、澳洲塔省博物及藝術館名譽首席顧問(中國藝術及古物)、澳洲中國藝術協會會長、澳中友好協會塔州分會贊助人、任劍輝研究計劃總策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