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歌墨舞」中國傳統書畫
黃兆漢教授「即席揮毫」示範表演:畫三幅、書法三幅。
畫:「雄雞翠竹」、「牡丹蜜蜂」、山水(指頭畫)。
書法:草書「壽而康」、行書「慈悲喜捨」、草書「龍飛鳳舞」

黃兆漢教授簡介
1941年出生。原香港大學中文系正教授。現任澳洲中國藝術協會會長。從藝過程:
1949 —— 學畫於李鳳公老師(1884-1967)
1950 —— 學畫於梁伯譽老師(1903-1979)
1951 —— 參加「梁伯譽師生畫展」,第一次作「即席揮毫」表演
1950 —— 中期老師:鮑少游先生(1892-1985)、劉秉衡先生(1915-2003)
1980年代 —— 饒宗頤教授(1917-2018)、劉海粟教授(1896-1994)
1970年代中期,開始於澳洲首都坎培拉(Canberra)教畫,第一位學生是一位澳洲女士。至今差不多有50年的教畫經驗。期間亦開過差不多20次畫展。簡言之,
畫畫經驗:超過70年,
教畫經驗:50年,
畫展經驗:差不多20次,
示範經驗:不少於40次(自1951年起)。

「即席揮毫」的基本要素:
1. 藝 — 藝術、技術、技巧
2. 膽 — 夠膽色、有勇氣,因為要在眾人之前表演;「藝高人膽大」!
3. 定 — 《大學》說:「止→定→靜→安→慮→得」。
定 — 鎮定 故「定」可以控制自己情緒、時間→完成作品,甚至可以控制觀眾的情緒。
常言「大膽落筆,小心收拾﹗」即「膽」與「定」的問題。
「藝高人膽大」:不一定對,因為:
(1) 不習慣在眾人前畫畫;即「膽怯」。
(2) 技法不夠純熟、漂亮、驚人,或不能討人好感;沒有鎮人之氣慨,技法太弱;或人工化太多,不夠大方,諸多做作,無自然之美等等。

黃兆漢
原香港大學中文系正教授。現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藝術文化發展中心名譽顧問、中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特邀研究員、澳洲塔省博物及藝術館名譽首席顧問(中國藝術及古物)、澳洲中國藝術協會會長、澳中友好協會塔州分會贊助人、任劍輝研究計劃總策劃人。